很多時候,HR在制定制度或方案時,最容易掉進一個誤區(qū):從公司立場出發(fā)太多,從一線員工視角出發(fā)太少。特別是在建筑企業(yè)這種組織架構復雜、跨部門協(xié)作頻繁的環(huán)境下,制度如果“脫離現場”,執(zhí)行效果往往就會大打折扣。
?
最近我們部門在制定一個配套管理方案的過程中,就遇到了這樣的挑戰(zhàn)。上級布置的任務方向比較宏觀,說白了就是“先出個初稿再慢慢打磨”。說實話,工作久了我們也習慣了這種不完全清晰的指令,反而能保留一定的空間去探索與試錯。
?
我和同事一開始討論方案的時候,決定從比較全面的角度出發(fā),把可能涉及的流程、資源、協(xié)作部門都拉一遍,看看整套機制大致怎么運轉,再來收斂邊界。但說實話,中間真的卡了很久。因為一旦牽涉到跨部門配合,就很容易遇到模糊地帶,不知道哪些應該歸我們HR負責,哪些其實屬于其他部門的管理范疇。
?
就在大家陷入瓶頸時,我在跟另一個部門的同事聊天時靈感一現,決定不再自己“閉門造車”,而是直接去一線問問看——不同部門現在到底是怎么做的,執(zhí)行層遇到的真實問題是什么。
?
于是我用比較輕松的方式,找了幾位基層員工和項目現場的管理人員聊了聊,沒想到收獲遠超預期。他們確實大致遵循了我們預想的方向在做事,但更多反饋的是實際中遇到的具體困難、繞不過去的流程痛點,甚至還分享了很多他們目前自發(fā)的應對方式。
?
這些內容,不僅幫我們補上了方案中缺失的關鍵細節(jié),也激發(fā)了我新的設計思路,更重要的是:拉近了HR和業(yè)務之間的距離,建立了“你們真的想幫我們解決問題”的信任感。
最終我們把整理后的建議方案交給主管匯報,雖然方案整體上并不需要我們主導(主責其實是另一個部門),但我們這邊提出的“從實際出發(fā)、盤查一線、再逐步推演”的方法論得到了主管的高度認可。他很直接地表示:“雖然你們不一定是負責執(zhí)行的部門,但你們有這個全局意識,不只是站在HR視角,而是真正站在公司和員工之間去找平衡,這樣的思維方式才是我們更需要的。”
?
這件事讓我意識到一個特別重要的職場共識:你的價值感,不一定體現在有沒有定案,而體現在你有沒有承擔感、有沒有思考的深度。
?
在HR崗位,尤其是建筑行業(yè)這種節(jié)奏快、結構多的企業(yè)里,真正能體現出你專業(yè)度的,往往不是寫了一套多漂亮的制度文本,而是能不能讓這套制度**“接地氣、推得動、員工認可”**。
?
也因此,我特別建議做HR的同行們,在面對新任務時,多想一步、多問一句:“基層怎么做?他們的難點是什么?我們這個方案落下去,會不會卡在某個具體環(huán)節(jié)?”
?
你是否有成長?不是自己說了算,而是領導敢不敢把更復雜的項目交給你,是不是有人愿意主動找你聊制度和協(xié)作,是不是項目最終推進時,HR這塊沒人挑你毛病。反饋往往不在嘴上,而在信任的傳遞中。
?
在制度面前,HR永遠不能只是制度的搬運工,我們得是“連接上下的翻譯機”。說白了,不接地氣的制度,落地就是一紙空談;但一個真正理解現場邏輯的HR,才能把理想變成現實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